在不久前闭幕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养老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银发经济”成为高频词,25份相关提案覆盖养老服务、智能科技、医疗健康等六大领域,凸显其战略地位。
智慧养老作为应对养老难题的创新模式,其发展趋势备受关注。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诸多代表委员围绕其发展各抒己见,为这一领域的前行指明方向,智慧养老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并着重强调 “人工智能 +” 战略,为养老产业的科技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与此同时,完善数据共享和智能设备标准化等配套措施也将同步推进。智能设备标准化则有助于规范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兼容性,使老年人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各类智能养老设备。例如,3月13日民政部官网发布了《监测和定位辅助器具 毫米波雷达监测报警器》,标准的发布对引导和规范毫米波雷达技术在相关应用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毫米波雷达健康养老进一步推广普及,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AI技术的突破、无感监测设备、智能机器人等为智慧养老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养老机器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为养老服务带来新的变革,也成为了今年两会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新的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
此外,一直以来我国养老产业面临护理人力短缺难题,人工智能为其带来转机:智能语音助手能协助老人日常健康管理,提醒服药、运动等;情感计算技术可捕捉老人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在健康监测领域,无感监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如同贴身 “健康管家”,时刻追踪老年人的生理指标,同时做到不打扰、不侵犯长者隐私。一旦数据出现异常,通过 AI 算法分析后便能迅速发出预警,大大降低突发健康事件带来的风险。